明星资讯
即时娱乐快讯:

当前位置:名人汇 > 娱乐新闻 > 历史回顾 > 正文

曹林 | 别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发布于:2016-04-21 18:08 人围观+去吐槽

导读:之所以决意追看一整年的节目,完全取决于《我们15个》的实验性质。同许多观众一样,变身看热闹的“路人”期间,我确曾沉浸在对居民性格的评头论足,而疏离了观察的初心。-名人汇娱乐频道

  之所以决意追看一整年的节目,完全取决于《我们15个》的实验性质。这场实验没有瓶瓶罐罐的碰撞与五颜六色的药剂,但在相处共事中投射出的真实人性,足以使这场实验具备了社会学的观察价值。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微信号:zqb_caolin

  最近看了许多盘点回顾式文章。Papi酱火了,细心的媒体做了“盘点那些超级出名的网红”,《太阳的后裔》播完了,朋友圈又被“回顾宋仲基帅气剧照”刷屏。在盘点与回顾中重温一段心路历程,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表达习惯。追看《我们15个》也有300天了,见证了空无一物的谷仓有了居所的模样,见证了无数次面孔的更迭,也算是一员忠实粉丝,不能免俗地要在整百的纪念日时感慨一番。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平顶一年,与理想私奔”、“将生活清零,让一切重新开始”……回顾节目伊始的口号,切实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300天前,这些话语给我带来的震颤犹清晰。得承认,它们不仅给居民的生活扬起了波澜,还让我对“开启另一种可能”抱有了无穷期待。我无比好奇与理想私奔究竟是怎样的浪漫,无比好奇生活是否真的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每一个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可能都对林立的钢筋水泥、封闭的办公室格子间、拥堵不堪的城市血管感到厌倦,都想在生活中撕开一道口子,寻找苟且急躁之外的另一种诗意、淡泊、慢生活的可能。对诗意、淡泊、慢生活的期待,蛰伏在许多人心底。

  然而,多数人既没有抛开一切的勇气,也没有走上平顶的机会,这种期待便成了得不到但永远在骚动的情结,只能半羡慕半无奈地让这15个人代表自己去寻找这份激情,我们蜷缩在屏幕后边,开始了一种鸡汤味十足的想象——平顶上的生活,应该是与木篱笆、野玫瑰相伴,不必被潮流和外界所裹挟,远离了庸俗的办公室哲学和人性的复杂,很有一种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痕迹。这种生活纯粹而平淡,对都市人而言却别有一种刺激。

  关于平顶的想象,那么能抚平我们的焦虑不安,那么能切合心底隐藏的期待,那么恰到好处地给心灵鸡汤加一大把柴。追剧的兴致,就是被这种得不到却永远在骚动的情结所点燃。我们是否真能在平顶上寻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十分迫切地想在剧情中寻到答案。

  看热闹心切的路人甲

  追剧之前,这档节目的“社会实验”属性已提醒我,平顶是换了背景的另一个社会,居民的举止浓缩着人性的真相。

  但当性格迥异的人走入谷仓后,平顶的热闹屏蔽了观察的初衷。陌生人朝夕相处的细节,被固定在各个角落里的镜头一览无余地捕捉到。24小时无空闲的拍摄,让人随时可以围观新人之间的磨合与冲突。这种新鲜的直播方式,让我不免也陷入在看热闹的快感当中。

  许多人骨子里都有种看热闹的闲情,但在现实中出于某种道德压力,总是不太容易得到满足。大街上骂起来了,挺想过去看看的,但袖手旁观的姿态总有看热闹不怕乱子大之嫌。身边人打起来了,你更不能嗑着瓜子看热闹,见到了就得赶紧劝和。但其实你特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怎么打起来的,还特别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骂的,最后结局如何。

  现实中的心理包袱,在观看节目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卸下了。反正隔着千里远,你劝也没法劝,拉也拉不开。何况,节目开始不久,人们便发现所谓的“诗意与远方”其实伴随着大把的琐碎和平庸,只有那些在镜头之下暴露无遗的争吵、钩心斗角,才能让拖沓的平顶生活掀起一点波澜。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确实是享受了看热闹的快感,暂且搁置了最初对“理想”的期待。磨合中的冲突、建设中的争执,使我淡忘了最初的好奇——空无一物的谷仓,会被填充进什么物件,如同白纸一样的平顶,会被涂抹出什么样的图案。

  说实话,在对热闹的围观中,我也曾质疑这档节目的意义。如果我们的全部眼球都被剧情的悲喜所牵引,那么它与其他迎合窥伺围观心理的真人秀节目又有何区别?一百多台摄像机输出的画面,到底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什么价值?只将它当做冲突制造机来围观,是否抵损了这种价值?

  同许多观众一样,变身看热闹的“路人”期间,我确曾沉浸在对居民性格的评头论足,而疏离了观察的初心。

  别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纪伯伦有一句诗叫做:“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著名电视人陈虻将其演绎成另一句媒体圈的名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表述有不同,但本意都是对回归初心的呼唤。

  做新闻时间长了,为了不被纷繁复杂的事件磨得没了耐性,不被套路化的稿件模板框住了脑袋,不对复制拼凑的便利甜头上瘾,得时常重温初执木铎时的理想,想想当初满腹燃烧不尽的豪情。同样地,观察节目久了,为了不被浅薄的悲喜争执夺去全部注意力,不被琐碎和慵懒的表现扰得心烦意乱,不单纯为消遣闲暇满足窥伺而看,也有必要回归初心,想想当初被什么所吸引。

  我是极少看电视剧的,几乎没追过什么剧。之所以决意追看一整年的节目,完全取决于《我们15个》的实验性质。居民们如同各具代表性的标本,平顶如同实验的场所。这场实验没有瓶瓶罐罐的碰撞与五颜六色的药剂,但在相处共事中投射出的真实人性,足以使这场实验具备了社会学的观察价值。

  观察这样一场实验,自然不能只带着看热闹的围观心态,目光灼灼地盯着居民的举止;不能只带着一种旁观的挑剔,对居民的弊病陋习横加指责。如果将一点注意力转移回平顶外的现实,会很容易发现,居民们那些让人憎恶不已的毛病,其实同样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许多人血底。

  如果你悉心地看过几集节目,围观过几场争吵,那么在这些性格迥异的居民身上,你会轻易地发现许多熟悉的影子。那个爱嚼舌根的包圆圆,多么像你周围钩心斗角、指指点点的同事。那个号称“平顶很可怕,每个人都很复杂”的大嘴张丽维,多么像带着种“我已看穿一切”的优越感伏帖在你耳边卖弄深刻的宫斗爱好者。那个蛮横地说“你要完全顺着我的观点来,不然我就不再跟你说话了。”的小宝,多么像你那心智不成熟的女朋友。

  挑剔别人永远比揭露自己容易。如果说在居民的举手投足中发现身边人的毛病让你有一种倒吸凉气的清醒,那么由此反思自身的问题就会伴随着一种面具被扯破的痛感。

  不得不承认,这场实验中有许多个细微环节,都让我有阵阵脸颊发烫的羞愧。当我对居民的行为评头论足时,职业习惯促使我不得不对自己也有一份审慎的反思。当我批评平顶的辩论总陷入胶着的自说自话时,不得不想想自己是否也好争个对错。当我说“你所谓的真性情,不过是没教养且情商低”的时候,不得不问问自己是否也以职业身份为正当,说了一些过火的言辞。当我带着旁观者的清醒去分析居民的豪言壮语时,不得不想想自己是否也曾刚愎自用。

  如果这档节目的聚焦对象只是居民,那么它充其量只是一场加长版的真人秀。之所以具备社会学的意味,是因为它的样本是无数个守候在屏幕之外的普通观众。300天时间,能让居民淡忘最初的荒芜简陋与食不果腹,但不能让我们淡忘这场实验投射人性、关切现实的初心。

  300天过去了,留给居民的回旋空间已经不大了,许多展望终究只是一腔空想。对一场乌托邦式的尝试而言,失败的结局或许已不可挽回。但是这场实验的社会观察意义不容质疑。它记录下了大把值得回顾的人性资料,抛出了大量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远比一次生存体验的胜负重要得多。

  它是诸多观众的正衣镜。当我们对剧中居民嗤之以鼻的时候,无法不正视纽扣系错、帽子歪戴的自己。同时还是众多媒体的参照系。在明星大腕扎堆亮相、雷同内容反复粘贴的浮躁媒介生态中,当镜头皆一拥而上对准光鲜热闹时,媒体不能忽略真正蕴藏人性关怀的富矿,不能失去触碰社会痛点的勇气与锐度,不能失去社会观察的意识与原则。

  >>>点击观看《15个》直播回顾第214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名人汇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 页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用户协议 - TOP↑

copyright © 2020 名人汇 All Rights Reserved